白泥青山紅樓

3/4/2011 - 天晴

與辛亥革命有著直接關係的下白泥碉堡,已於最近被建議定為法定古蹟,趁著今年是革命一百周年,故前往看看這史蹟。之後循殘破軍車路上走良田坳,轉踏沙石山徑沿山脊直登青山,一探高山第一石和韓陵片石亭。之後下走青山寺,探遊這剛重修開光的古寺。離開禪院,循小徑環山腰走至墳場地帶,踏梯級下降至散石灣路,順道探遊紅樓,以另一革命紀念建築作終點。

今年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,不少和革命有關的事物,都重新被人認識,而在屯門元朗一帶,有著兩座過百年歷史的建築物,與當時革命活動有著密切關係。其中位於下白泥小巴總站士多後的一所不太起眼的大屋,原來曾是革命行動基地的碉堡。此屋約於1910年由當時興中會成員鄧蔭南所建,以監視后海灣對岸的清朝政府行動,並支援青山農場的革命活動。由於此屋屬私人物業,故只能在外觀看,不過仍可感受到其建築的堅固。這碉堡為香港僅存與革命運動有直接關係的歷史建築物,故古物諮詢委員會已建議將其列為法定古蹟,將來能否入內參觀,則要拭目以待了。

離開碉堡,沿小徑穿過村舍果園,接回稔灣路,一直沿車路走。途中路旁可見刻著「DL16」的界石,標記著青山練靶場的範圍。走至通往良田坳的軍車路入口,便由此登山。雖說是軍車路,但沿途有好幾段已崩塌,部份雖已見重修,但全段通車卻似乎不大可能了。往上走一段,回望已見範圍相當龐大的稔灣堆填區。不知是否心理影響,在微風吹拂下似乎感受到陣陣臭味。住在附近的下白泥居民,應該深受堆填區的影響,但這類厭惡性設施,畢竟是社會必須的,在這偏遠地方選址,似乎已是無辦法下的最佳選擇了。

走至半山,經過一段嚴重塌方的路段,可見部份車路已半懸山谷上,難怪政府部門已豎牌示警。不過記得六年多前經過時,這懸空景致也是差不多,看來又頗經得起歲月的考驗。這兒的山谷,光禿禿一片,四周滲透出荒涼的味道。跨過這危險路段,接著的上山斜坡,地上寫滿了詩句,雖說是文采的自由發揮,但弄得遍地塗鴉,則似乎有違社會的規范。

循車路繼續上走,很快便來到良田坳,由此起轉走山徑,沿山脊朝著青山山頂前進。至近山頂前的山坳一帶,原來長滿了正盛放的紅杜鵑,為翠綠青山添上一份花色。站在這兒的小山丘,可俯瞰青山灣畔的密集住宅景色。越過山坳,便是一連串上走的山坡路段。雖是不停上山,但由於距離不長,越過了山頂的微波發射站後,很快便來到青山山頂之下的韓陵片石亭。

亭內有1929年伍華所題的「遊青山記」碑石,碑上刻字已有點難讀了。從亭旁踏石級走上山頂,穿過電視發射站建築,便來到山頂的測量柱了。其旁為「高山弟一」石,雖曾有說這是韓愈的手筆,但據學者的研究,這石刻大字應該是新界鄧氏先祖鄧符協於北宋年間的作品,而山下青山寺中的「高山弟一」石,則是於1919年的摹刻碑石,放置寺中好讓遊人不用登頂也可觀賞。至於山頂的石刻,於近年被人漆上紅油,雖令石刻更易為人看到,但此舉畢竟是有點破壞文物呢。從山頂可縱瞰延伸下蝴蝶灣的山陵及青山灣景色,可惜有點煙霞,令景物來得迷濛。由於山頂盡是發射站,不宜在此久留,賞景看石後便匆匆下走回片石亭,然後踏亭前石級山徑下山。

由片石亭下走青山寺的山徑不難走,拾級而下,過了半山的微波發射站後,便是水泥小徑,還有扶手欄杆,可讓人在此回望剛剛踏足的青山頂峰。繼續下行,經過山腳涼亭,很快便來到青山寺。前幾天剛復修開光的襌院,似乎也吸引了不少遊人。此寺已有過千年歷史,和南北朝高僧杯渡禪師有著密切關係,故被列為香港三大古剎之一。不過現今所見的建築,連同相鄰的青雲觀和寺前斜坡上的香海名山牌坊,都不過約百年歷史,故難感受古剎的味道。

離開青山寺,重踏石級上走回墳場,沿小徑繞青山山腰走至盡頭,便在此轉左下山。經過一段短山坡,進入墳場地帶,接上水泥石級,輕鬆下降至山腳的散石灣路,循車路續走至龍門路。

為和起點的白泥碉堡革命歷史建築相對應,於是順道前往附近的中山公園,看看昔日青山農場內的紅樓。青山農場是由昔日富商李紀堂所開設,以作為當時的革命活動基地。期間帶領革命起義的黃興,也曾在此居住了一段時間。紅樓旁的廣場,掛有青天白日滿地紅旗,相信是香港少數能公開展示這旗幟的地方,而每年雙十日,這兒仍保持著紀念活動。此外,廣場上也放著孫中山先生的銅像,但據學者考據,孫先生應未有在青山農場策劃革命行動,可能也因為此原因,紅樓只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,並未成為法定古蹟。遊罷紅樓,感到可惜的是這具歷史意義的地方,似乎未受重視,全感受不到其歷史味道,未知今年辛亥革命百周年紀念,會否能為此地帶來多點關注呢。

在此順道登出2011年3月29日的青山禪寺重修開光活動相片,看看禪寺新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