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安墳畔登雲山

18/10/2009 - 天晴

雖只有周日下午的半天時間,也不想錯過晴朗的秋日,見已踏進農曆九月,又是重陽拜祭的季節,於是走訪在大埔頭營盤下剛重修的萬安義塚,續踏新圍仔村旁小徑,直登山脊接衛徑,上走雲山。從山頂輕鬆下走沙螺洞,除了探走張屋外,亦順道一訪過往遺留了的李屋,最後在黃昏前下降鳳園離開。行程中除了衛徑途上的「FL804」標記石外,還有一塊在從新圍仔登山途中的疑似標記石,是否屬實和作何代表,有待考據。

位處大埔頭營盤下村旁的萬安墳,不大被人認知,卻原來是香港面積最大的義塚,最近經過重修開光(請參考東方日報的重修報導),得以煥然一新。據重修碑誌所述,此墳始建於1918年,殮葬因戰爭時期餓死的人,並於1937年丁丑風災後,埋葬了當時過千位遇難人士。據說當時颱風在吐露港引起超過6米高的海潮,大埔部份村落被夷為平地,而由於時發於深夜,事先未及預防,故此很多村民被大浪捲走。據估計,此次風災中全港有過萬人喪生,足見災情之嚴重。隨著萬安墳重修,說不定能讓現居於大埔的市民認識一點昔日的區內歷史。至於最先立墳的「聯安堂」,是個甚麼組織,和大埔頭鄧氏大族又有何關連,則有待考據了。(後記:按上環天后宮的1974年「天后宮碑記」(參考《香港碑銘彙編》),提到「在本港新界上水及大埔築有均安及萬安塚,為收葬興建廣九鐵路時英段沿途所檢獲之枯骨」。)

離開萬安墳,沿馬路走至新圍仔,在村口踏上斜坡石級,穿過村落,直往山上走。初段是水泥石級,還有綠色欄杆,相當易走,直登上山墳區後,便轉為山徑,穿梭於叢林間。間中樹叢較密集,幸好山徑尚算明確,只要沿山脊走,問題也不大。走至半山,赫然發現一塊大石,豎立在山徑旁,上面似有刻字,可惜已太模糊,未能讀出,故此未知此石用途,但其大小形狀和山頂的另一塊標記石相似,未知是否有關連呢。繼續上行,間中也有一些分岔小徑,可能是電線塔維修工人所用,但只要一直沿脊走,便不會錯。接近山頂一段,山徑相當模糊,加上叢林頗密,得小心覓路而上。從山腳走約四十分鐘,終於穿出樹叢,接上山脊的衛徑大路。

稍事休息,便踏易走衛徑繼續上山,登上玉秀峰前,有一塊刻上「F.L804」的標記石,以前經過也不太留意,事後嘗試查找這石的功用,可惜不果,有待其他高手提點了。跨過玉秀峰,便是連串梯級,看似嚇人,但只要慢慢走,不時看看風景,也不會覺累。其中部份狹窄山脊位置,若無扶手欄杆,看來也頗險要的。踏完梯級,便來到山頂,在此俯瞰發展迅速的大埔,要找片農田已幾乎不可能了。(後記:按地政總署的定義,FL是指Forestry Licence林業牌照,未知和此石是否有關。不過根據葉榕先生的《香港行山全攻略:新界篇》中p.92的介紹,則是指二次大戰前英軍的First Line防線的軍用座標。)

山頂的電訊及廣播塔,規模已不小,但仍見有工程在進行,看來這兒快要變成訊號山了。繞過山頂電訊站,便按指示牌踏石級下走沙螺洞。這段下山途,全是水泥石級小徑,難度不大,加上是沿山坡下走,景觀相當開揚,只需半小時,便來到山腳的大炮亭。

在此轉左前往沙螺洞,除了看看張屋的近況外,亦一探之前錯過了的李屋村。入李屋的山徑不算太明確,但幸好以前也曾走過,經過那座「細米崗」張氏大墳後,續沿村徑走,便來到李屋。村落雖已荒廢,但那所李氏家祠仍維持得不錯,相信村民仍有不時回來拜祭。離開李屋,已近黃昏,便匆匆回程下走鳳園。(有關沙螺洞客家村的一些歷史,不妨一看Patrick Hase和Elizabeth Sinn所編的《Beyond the Metropolis:Villages in Hong Kong》一書中的第八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