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鵬所城太平清醮

2/3/2010 (農曆正月十七日)

位於深圳東部大鵬半島的大鵬所城,於25/2至3/3舉行五年一屆的太平清醮,於是以即日來回的方式跑了一趟,看看醮會情況,並參與了當日的行午朝和放生放水燈儀式。醮會由所城內外村落的居民捐款籌辦,並於城內的天后宮前舉行,由附近的東山寺僧侶到來主持法事。

大鵬所城,始建於明朝(1394年),為明清時期的海防軍事要塞,至今仍保留著厚厚城牆城門、古舊民居街巷、和昔日的將軍府第,帶著濃厚的古樸風味,因此被評為「深圳八景」之首。所城的太平清醮,據說已有幾百年歷史,但曾中斷了幾十年,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才復辦,並於2007年以「大鵬追念先烈習俗」的名義,被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至於醮會所在的天后宮,原已拆毀,於八十年代才重建而成。至於今年的太平清醮是第幾屆,有說是第六屆,但當日的捐款榜,卻寫著「大鵬城天后宮第五屆太平清醮」,令人費解。此外當地人稱五年一屆的醮會,是以頭尾五年計,所以上一屆是2006年,而下一屆則於2014年舉行云云。觀看醮會的布置,只見「太平清醮」、「天后宮太平清醮」或「天太后元君太平清醮」等名稱,至於「大鵬追念先烈習俗」,則只在一封發與參加散醮時的將軍宴邀請信中才見有此名目,足見在村民心目中,這個以誦經超渡孤魂活動的真正稱號。

由於未能參與整個醮會過程,未敢和曾看過的香港太平清醮相比較,但參看一些細節,既有類同,但也有相異的地方。其中的山大人(應等於香港常見的大士王,但其身上未見有觀音像),變得矮小,難怪負責看守的伯伯也感慨歎,期間來上香的信眾也有摸摸山大人,以求吉祥,伯伯更熱心示範「捐」山大人,原來這兒也有和香港相同的風俗,不過「捐」過矮了的山大人,也真的不容易。

但有一點和香港的太平清醮相當不同的地方,就是負責參與法事和財務顧問等主要工作的,多為女性,而男性則只負責較費氣力的工作,如舞麒麟,擔大旗遊行等,而在放生放水燈的儀式期間,大部份男性皆坐在一旁,未見其投入。

期間,僧侶將「觀音菩薩權現焰口餓鬼身」的畫像,掛在捐款榜前,準備作法事之用,即惹來部份村民極度不滿。原來村民不想自己的名字,被朝著參拜,感覺極不吉利。經過一輪頗激烈的爭辯,僧侶終於將畫像移開,方得解決。由村民對這細節的重視,可看出他們對醮會中和自己有關的事情,顯得特別關注。

至下午二時半,放生儀式開始。大隊由天后宮出發,經西門出城,沿公路走約十多分鐘,至東邊的涌口沙灘,才由僧侶主持放生法事。

當僧侶誦經之際,信眾卻在一位年長婆婆帶領下,靜悄悄地進行問杯,兩種儀式同時進行,相當奇特,不妨看看「放生法事」片段。同樣地,在放生雀鳥時,也有進行問杯,以確保神祇的認受,可看看「放生問杯」片段,嘗試聽聽她唸甚麼。值得留意的是,負責問杯的婆婆是出生於1929年的黃福娣女士,妳是「大鵬追念先烈習俗」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,自1991年起已是這個醮會的醮委會主事,對儀式及過程十分熟悉。據說她的高祖是清朝福建水師提督將軍,有關黃女士的介紹,可看看「南方都市報」的報導。

至於放魚出海和放水燈,則由村民踏過蠔殼泥灘,涉水步至海中心來進行,雖然令一眾旁人只能遠觀,但卻來得更有氣氛,不妨看看「放水燈」片段,感受一下。整個儀式,至下午四時半回到天后宮才完成。雖然村民熱烈邀請一同享用齋菜晚飯,但由於是即日來回,只好婉拒,至於晚上的「坐平山」和化山大人,也無緣一看了。至於翌日的將軍宴,可看看羊城晚報的報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