閒遊錦田

4/9/2005 - 天陰,間中有陽光

雷暴警告下的驟雨,令原定的行山計劃被迫取消。只好利用半天的閒暇,往錦田走一走。除了較多遊人認識的吉慶圍外,水頭、水尾村一帶,也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建築物,可作文物之遊。途中更可欣賞奇特的樹屋,和享受雞公嶺下漁塘畔的閒逸,也算是消磨半天的好地方。

由於找尋上星期的蠔殼山小廟的資料,翻閱朱維德前輩的「舊貌新顏話香江」,當中也有幾篇文章關於鄰近的錦田。趁著天氣不利山嶺行,正好一遊這一帶的文物歷史景色。由錦上路西鐵站出發,先步往著名的吉慶圍。建於明朝的吉慶圍,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。最為人注目的是入口的連環扣鐵門,這道曾遊過埠,被英國人拆下來運往蘇格蘭,之後再運回來的鐵門,見證著昔日香港易手於英國的歷史一頁。時代變遷,香港又回歸中國,鐵門依舊,但圍村生活已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得徒具形式了。整體感覺,吉慶圍雖是旅遊熱點,但鄉土感受還不及龍躍頭的老圍,猶其是村中群婦穿著傳統衣服,等待外國遊人拍照,更突顯出那觀光造作的味道。

離開吉慶圍,步過錦田公路,前走不遠,便是蒙養小學。由此轉入村路,經過錦田賓館,再穿過公路下的隧道,跨過錦田河,便來到水頭村。沿途雖無著名景點,但只要細心觀察,即使一些平凡物件,如年代久遠的綠寶汽水廣告街招,村居間的賓館,和極有尼泊爾風情的大眼建築,也饒有趣味。

進入水頭村,便是二帝書院。這個建於道光年間,供奉文昌和關帝的教學之所,由於已被列入法定古蹟,難怪修繕得頗不錯。就在書院對面便是泝流園,可惜園內已鎖,只能從門隙一窺大廳內景致。續往前走,來到廣瑜鄧公祠和長春園,繼續領略昔日宗族的傳統。留耕堂前的練武地,只留下三把鐵造大關刀,但正好表示出前人對文武兼備的重視。走過正在維修中的清樂鄧公祠,便來到村後漁塘畔的樹屋。據說樹屋原是一間天后廟或書齋,但後來被屋旁不斷生長的榕樹夾纏,形成樹屋難分。從樹中心穿越而過,倒有登堂入室的感覺。如此景致,在香港也屬少見。

續走至漁塘畔,視野也很開揚。上星期登遊的蠔殼掌牛群山,和屏風般的雞公嶺,盡展眼前。看著塘邊悠閑垂釣的村民,和堤圍上嬉戲的孩童,散發出的田園鄉土情懷,令人心境也平靜起來。看著斜陽映照,真令人有點留連忘返。

在漁塘一帶逗留近半小時,也得踏上歸途,經過水尾村的天后古廟和維修中的周王二公廟,又回到水頭村的二帝書院。由此循原路往吉慶圍回走,然後按路標走至錦上路西鐵站,完成另一次的文物歷史輕鬆短遊。

經過龍躍頭、屏山和錦田的幾次文物徑之行,方發覺香港的歷史是那麼久遠,對一直以為只有開埠百多年的印象,大為改觀。可惜政府在這方面的介紹推廣,做得不多,令不少歷史遺產,在不知不覺間消失掉,真是我們的損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