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龍水塘群遊

2/8/2015 - 天晴

剛聆聽了「戰前九龍水務設施發展」的講座,方發現一直因怕了野猴而忽略了九龍水塘群。以水塘的景色,加上其上百年歷史的建築設施,實在值得一遊。打鐵趁熱,馬上走到大埔道,先後遊走九龍副水塘、九龍接收水塘、石梨貝水塘、和九龍水塘,欣賞水壩、水掣房、和界石等。這些設施分別於1910年至1931年間落成,歷史雖悠久,但仍運作如常,足見工程的認真程度。

九龍水塘群,包括了相鄰並連成一氣的九龍水塘、石梨貝水塘、九龍接收水塘和九龍副水塘。四個水塘,先後於1910年至1931年落成。由於歷史悠久,部份設施已定為法定古蹟,不過按講座中的講者欣介紹,部份未被評級的水務文物,其實也有過百年歷史,只是未被深入研究吧。

由大埔道入長源路,經大埔公路四咪半的水務宿舍,來到九龍副水塘。先於水壩上看1931年的水掣房,之後覓路下降至水壩底,看石砌輸水管隧道和石橋柱墩。

之後沿長源路走至九龍接收水塘,這水塘規模不大,繞一圈也不需一小時,可欣賞輸水道和那道花崗石欄杆的水壩,當然還有壩上標記著1926年的水掣房。

繞走九龍接收水塘後,回到長源路,走至盡頭,來到石梨貝濾水廠。這設施建於1928年至1937年,至今仍運作中,相當有歷史價值呢。

回到九龍接收水塘,走山徑通往石梨貝水塘,於藍天白雲下欣賞水壩,並在水塘附近山坡上訪尋九龍水塘集水區界石,包括KWW10和KWW11。如沿山脊上走金山,可繼續看到KWW12至金山山頂的KWW16等一連串界石,不過今天不是尋石遊,故此便下降回水塘。按講者解釋,方知道刻上編號的石面,正好是朝著九龍水塘的,原來是有其意義的。

經溢流漕下走至金山路,來到九龍水塘。之前幾個水塘未見猴影,來到這兒,猴子四處走,並活躍於水壩下的樹林。為免騷擾牠們,只好留在S形水壩上,欣賞九龍水塘和另一邊的九龍副水塘。沿金山路續走,經溢洪壩步至大埔道,正好完成一圈之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