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峽谷徑、水塘佛堂

2/8/2009 - 天晴、有煙霞

又醞釀打風,在南海北部的熱帶低氣壓影響下,天氣非常悶熱,加上極大煙霞,難作山嶺長走,只好選擇較輕鬆的短線。由屯門何福堂的麥徑終點起步,逆走麥徑接屯門徑,續踏虎峽谷徑跨越山坳,下走河谷至藍地灌溉水塘和石礦場,順道探遊供奉大聖佛祖的南安佛堂,最後經福亨村天后宮走至富泰為終點。全程山徑易走,上落不大,後半段為傍著澗道的山徑,可不時踏足溪澗感受片刻涼意,稍消暑氣。

由屯門市中心穿過青山公路,來到代表麥徑終點的M200標距柱,沿黃色欄杆的麥徑往上走,接上屯門徑時,已是全身濕透,可見天氣之悶熱。轉走屯門徑,經過觀景亭,上行至一彎角,便可轉入右邊的虎峽谷徑石級,沿河溪朝著山谷走。緩步上行,經過行友自行開發的怡心園,再走一段,便登上山坳涼亭,從起步起計至此約一小時。此處是個十字路口,右是上九逕山的千級石級,左是屯門徑,直下是往虎地的河谷,標記著五公里的行程。

選走中間之途,下降至山腳的老虎坑河谷。澗道旁有明確山徑,可邊聽流水聲邊輕鬆沿河走,亦可不時步出河邊,欣賞溪澗。此澗頗為平緩,沒有高瀑急流,而且澗中滿布巨石,有興趣者亦可嘗試溯澗,在碧潭中浸浸水,也是樂事。原以為這段河谷遊人稀少,但探遊當天,竟也遇上不少行友,看來也是閒走短遊的好選擇。

下行至近下游,經過「行者池」(也叫行友池),又是浸水的另一選擇。池旁林中有一廢屋,不知是否興建水塘時所需,還是另有用途呢。續往下走,經過『1958』植林紀念碑,便來到藍地灌溉水塘大壩。藍地水塘,亦稱為老虎坑水塘,建於1957年,以作灌溉屏山一帶的農田之用,由當時港督葛量洪揭幕。由於曾發生幾次小童在此水塘溺斃的意外,因此塘邊豎立了不少警告牌,不過據說不少鄰近村民仍喜歡在夏日午後來此嬉水消暑,由於水塘只作灌溉之用,因此相信不會有人理會吧。

過壩後踏石級下走至壩底,可仰觀大壩的氣勢。沿小徑離開水塘,經過一些村屋,便來到藍地石礦場。這處和港島石澳及觀塘安達臣道的石礦場,為香港現時僅存的三個石礦場,共供應香港約一半的建築用石材料,其餘則從內地供應。隨著石澳石礦場將於今年年底關閉,藍地和安達臣道的兩個石礦場也會陸續結束,預計到2015年,石礦場便會在香港消失。變成歷史前,不知會否有人提出保育,以紀錄香港自開埠以來的一段採石打石歷史呢!

離開石礦場,前走一小段,便沿左邊車路分支下走前往虎地下村的南安佛堂。按路旁的《南安橋沿革》碑和佛堂內的《史實簡序》碑所介紹,佛堂所在位置曾有一所道光六年的古廟,不過早已荒毀,至上世紀五十年代現村民遷至,以耕作為生,並奉祀大聖佛祖,至六十年代修建成南安佛堂。以前在農曆八月十六日的大聖佛祖誕,都會安排粵劇神功戲表演,不過現在已停止了。佛堂後還有城隍廟、福德廟和仙佛行轅,連同南安佛堂,四間廟都同被包括在最近古物古蹟辦事處所列出作評估諮詢的1444幢歷史建築物之中。結果會得甚麼評級,尚未可知,只是不到五十年歷史的建築,也被包括在評估之內,倒有點奇怪。參觀過佛堂,沿車路離開,穿過高速公路大橋,便來到福亨村,順道一探村公所和其旁邊的天后宮,然後步至富泰商場,享受冷氣兼冰凍食品,以消打風前的暑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