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芒梅窩更樓遊

22/8/2010 - 天晴

連接東涌至梅窩的東梅古道上,有好幾條村落,都建有更樓,以對抗賊匪,保衛鄉村。隨著社會發展,這些更樓的作用已消失,但大多仍屹立著,為昔日鄉村生活留念印記。見夏日炎炎,正合短走,於是來趟更樓串遊。可惜通往大蠔半山和蝴蝶山山頂更樓的山徑已消失,嘗登不果,只能作遠觀了。

由東涌出發,看見通告,方知東梅古道的部分山徑因工程而封閉。因不知封閉程度,又不想改走沉悶的海邊繞道,於是索性偷懶,乘一日僅得幾班的往小蠔灣巴士,直達白芒村,省回不少時間。相當難明的是封路會至2011年年底,但何解這個消息卻未見於漁護署的「設施及道路封閉通告」網頁,看來是因為這區域不歸入郊野公園範圍吧,但一般行山朋友在出發前,又如何可得知這些通告消息呢。

來到白芒村,先訪村口的更樓,然後前行順探白望學校(為三鄉聯合學校,包括白芒、牛牯塱和大蠔)。校舍已荒廢,成為蝙蝠的住所了。之後經過牛牯塱,走去看看那漆有「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奮勇前進」口號的石屋,算是香港少有尚存的當代歷史標記吧。之後經過「福安橋」,原來有塊道光戊戌年(1838年)的石碑,頗有歷史呢,不過現今的橋已是重建的,不再是古橋了。之後來到大蠔新村,在村民指引下,嘗試從村口田野間覓路上登更樓,可惜經過一輪探索,也找不出明顯山徑,只好放棄。離村後過橋,原來路旁有塊「萬興橋」石碑,以往走過也忽略了。(後記:按「郊野公園之友會」出版的《梅窩》一書,萬興橋石碑上有「道光丁未」,即1847年吧。)(再後記:2013年再經此碑,似乎是「道光丁酉」,即1837年)

之後續沿改稱為「奧運徑」的水泥小徑,緩緩上走至涼亭,在此小休兼俯瞰大蠔灣景色,和遠眺大蠔更樓。之後是較沉悶的路段,越過望渡坳,才可俯瞰梅窩的景色。由山坳下走,經過銀礦洞,便來到銀礦瀑布。由於是假日,遊人很多,略作休息,便前往白銀鄉的文武廟,在此遠眺對面蝴蝶山山頂的塌毀更樓。之後便沿村徑,直出梅窩市街。原想登上蝴蝶山,可惜繞山走也找不到登山之途,只好放棄,留待日後再作嘗試。最後回到涌口,以袁氏大屋及其旁邊的更樓,作為更樓遊的尾站。

白芒更樓 - 建於1940年代的鄉村防衛設施,一度曾成為白望鄉學校,至鄰近的三鄉聯合學校建成,更樓才荒廢,但更樓門上仍可見學校牌匾。

大蠔更樓 - 約建於1941年,位處半山,稍離鄉村,現在荒廢了,想登遊也不容易。

梅窩蝴蝶山更樓 - 可見其頂已塌毀,可惜未能一登作近訪。

梅窩涌口更樓 - 建於1920-30年代,分東西兩座更樓,和中間的大屋連在一起,四面有水道環繞,防守性相當高。

梅窩涌口更樓 - 已改成民居,因屬私人地方,加上有狗隻守衛,不便探遊,只好從外遠觀了。

其實梅窩還有一所更樓,位處鹿地塘村,由於以前曾探遊,故此今天行程省略了,只附上昔日照片作結合整理。

鹿地塘更樓 - 約建於1942年,為梅窩四大更樓之一。

另外,除了白芒梅窩一帶外,香港還有好幾座更樓,分布新界不同地方,在此順道結集,和大家分享。

上水松柏塱客家圍更樓 - 於1920年建成,位處客家圍內,外有門樓及圍牆,以加強防衛能力。

鶴藪圍更樓 - 建於1929年,用作防衛賊匪的襲擊,現今更樓已空置了。

谷埔小炮樓 - 約建於1920年代,為旁邊商鋪的倉庫兼小炮樓,現已成為松記士多,不少遊人在此經過休歇,也未必知道這座原來是小炮樓。

白沙澳更樓 - 約建於1915年,和旁邊的大屋相連,屬客家人何氏所有。

鶴咀村更樓 - 建於19世紀,為村內朱姓家族所建,是香港島唯一尚存的中式更樓。

十八鄉白沙村更樓 - 位處白沙村的楊苑內,和一排村屋相連。

河上鄉松園更樓

此外,還有一些較大規模的新界圍村,也有在村的四角建有更樓,如錦田吉慶圍、錦田泰康圍、粉嶺圍、和屯門青磚圍等。至於屯門泥圍四角的建築,格式一樣,看來也像更樓呢。

粉嶺圍

屯門泥圍

至於位處禁區內的香園圍更樓,尚未有機會到訪,故未有相片提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