梧桐河畔

30/5/2010,1/6/2010 - 天陰

天陰陰,隨時下大雨,不是遠足的好天氣,於是跑到即將發展的北區梧桐河,看看現貌,好待日後河畔出現高樓公路後,來個比較。由河上鄉的松園出發,先探更樓,然後來到梧桐河,穿過東江水輸送管,走至虎地坳,一訪以前敗走的文明廟。續沿河走至烏鴉落陽,因天雨而要暫停行程。兩日後續走,穿過馬屎埔田野至覲龍圍和小坑村,再看河水漸少的梧桐河。在此離開河畔,經新圍軍營走至軍地北村和高埔,看看上游的河道治理工程。

河上鄉松園 - 村居、田野及昔日更樓建築

梧桐河 - 源於紅花嶺禾徑山等一帶山嶺的河溪,流經萬屋邊、萊洞、馬尾下、軍地、烏鴉落陽、虎地坳及河上鄉,沿途匯聚丹山河、軍地河、麻笏河、石上河及雙魚河,再往北流入深圳河。梧桐河的英文名稱,除了直譯的Ng Tung River外,也被稱為River Indus,和印度的印度河同名,相當特別。原來除了梧桐河外,這一帶的幾條河流,也有著印度河流的名字,如丹山河的River Jhelum、石上河的River Sutlej、雙魚河的River Beas(此外,還有打鼓嶺平原河的River Ganges),據說這都是昔日印度籍測量員為河流命名而得來的。至於為何被稱為梧桐河,是否因為紅花嶺也算是梧桐山餘脈,還是另有原因,則有待考據了。

虎地坳 - 在通往文明廟的小徑路口垃圾站旁,有著一道由上水廖氏村代表於1957年所立的「重建石陂頭碑」。從碑右方踏徑前行,便可直達文明廟。據古蹟辦的介紹,文明廟為上水鄉廖氏於1924年前所建,供奉文武二帝及魁星,現雖已荒廢破毀,但從頹垣中仍可見其原來的三進式規模,「文明」門額清晰可見,而破牆亦顯現雙魚牆式建築。曾聽說上水廖氏有意重修此廟,但隨著政府打算發展虎地坳,文明廟會否因此消失,則要拭目以待了。

離開虎地坳,繼續沿梧桐河畔走至烏鴉落陽,因天雨而暫停。離開時卻發現多幢建成而似從未入伙的建築物,翻查之下,方知又是地產集團擁地等待商機,甚至不惜起爛尾樓並丟空等升值的行徑,其因由可看看去年蘋果日報的報導。從商業角度看,似無可厚非,但這種不惜浪費兼帶欺騙的經營模式,則似乎有點過份了,難怪地產集團在普羅市民心中的形象是如此低落的。

昔日經常在雨季氾濫的梧桐河,經過河道挖深及拉直工程等治理後,現已似見成效。河堤兩旁現已種滿青草,緩步河畔,是個不錯的消閒活動。據說政府有計劃在此興建河濱公園,不過伴隨著的還有粉嶺上水的新市鎮擴展,使梧桐河以南的地帶發展為河畔市鎮,說不定會變成和城門河一樣的大廈林立的景象呢。由於發展在即,沿岸一帶的鄉村田野,已被地產集團以分地盤形式進佔了。至於梧桐河北岸,據說將興建粉嶺繞道,以連接古洞、粉嶺北及沙頭角公路,看來這一帶會有頗大規模的轉變,是好是壞,實難判斷。

穿過馬屎埔村,仍見菜田,不過隨著地區發展,恐怕也時日無多了。

離開馬屎埔,便來到龍躍頭的覲龍圍和小坑村,在此麻笏河匯入梧桐河了。

位於梧桐河畔的新圍軍營,門前有1968年的修路碑,不過碑上文字已相當模糊了。此外,軍營外牆牆腳,有著「DL14」的刻石,代表著Defence Lot的用地。

沿沙頭角公路向東走,軍地河和丹山河先後於軍地北村及高埔,和梧桐河匯聚。至此河道已較窄,河水亦較少,再往上游探索的興趣已不大了。

後記:在跨越梧桐河的馬會道行車天橋旁,原來還有一座石碑,為2007年重修的東興橋土地神位,只是《香港碑銘彙編》中提到的乾隆十三年神位就不知蹤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