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灣岐山三宮廟重光典禮

6/12/2009 (農曆十月二十日)

位於船灣蝦地下的岐山三宮廟,在塌毀七十多年後,得以重建,並舉行盛大的開光儀式。三宮廟,包括了協天宮、天后宮和孔聖宮,據說始建於三百多年前的清初時期,可惜在1936年颱風吹毀後,已變荒廢,至近年更廟跡難尋。到了2002年,船灣鄉村民決定重建廟宇,經過近十年時間,耗資八百多萬元,終於在原址建成新廟,接受信眾參拜。

舊廟雖已完全塌毀,但在重建時尚能發現部份舊物,包括道光丁酉(1837年)的石柱(是信紳馬文合敬奉的),道光二十四年(1844年)的雲版,與及「海不揚波」的廟宇基座(據說那「波」字是發掘辨認出來的,而「海不揚」字則是推斷出來),和一些昔日的祭祀器皿用具。按《三宮廟重光典禮特刊》的介紹,三宮廟的位置原為海邊,後村民建長堤(即現今的汀角路)以開墾海灣成農田,便變成現在的濕地旁了。廟宇為昔日船灣鄉眾村的宗教祭祀和教育中心,每年鄉民以輪甲形式在此進行祈福酬神的祭祀歡慶,而孔聖宮亦為當時的書塾。隨著廟宇塌毀,祈福酬神已移師至鄰近社壇進行,而書塾亦被後來的余東璇學校所取代。現在三宮廟復現,說不定在明年年初的起神福儀式會回到廟宇舉行,可能會有另一番熱鬧。

重光典禮,包括了宗教和官方儀式。一邊廂在廟旁由喃嘸師傅進行一日的開光祈福,由揚旛啟榜至禮斗超幽施食,而另一邊廂則在廟內外進行開光及村代表拜神儀式。此外,亦邀請了政府官員、行政立法議員、地區領袖及學者到來參與剪綵儀式,並安排了二百圍的盆菜宴及粵曲折子戲表演,為船灣鄉各村村民帶來團聚機會,並共享歡樂。慶賀活動,當然也少不了麒麟醒獅瑞龍來賀,鑼鼓聲為活動添上多一分熱鬧。可惜在廟內進行的神像開光儀式時,未能入內觀看,只能紀錄了廟外的儀式片段,略作參考。

昔日信賴神明庇佑的農耕漁捕生活已成歷史,在都市化的社區發展中,一所消失七十多年的廟宇竟能重現,實屬不易。雖說是地區領袖推動的村民鄉土情懷和敬奉神明的成果,但相信和旅遊經濟的推動也不無關係。隨著鄰近的慈山寺和巨型觀音像、龍尾的人造沙灘、和蘆慈田的水療渡假區等項目的陸續發展,說不定三宮廟也會成為汀角路上的另一旅遊點呢。

除了三宮廟外,位於洞梓村口的觀音廟,亦已破毀至剩下一道石牆,並被樹叢所包圍,但仍有信眾在此供奉小小觀音。據說這廟也會重建,完成後便會和鄰近興建中的慈山寺巨大觀音像,相映成趣了。

後記:敬奉石柱的信紳馬文合,亦曾於道光十年(1834年)時敬奉對聯在大埔舊墟天后廟內,同時他亦是碗窯福德祠於道光九年(1833年)重修時的信監,足見其地區領袖的地位。在大埔文武廟內碑記和七約鄉公所落成碑誌中,皆提到馬文合對倡議七約成立及文武廟興建的參與及貢獻,不過那已是1892年的事情,距離道光九年已近六十年了。

有關三宮廟,亦可參考《大埔傳統與文物》一書中第十章(p.198)的介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