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馬腹地群山遊

28/8/2005 - 天晴

經過上星期的連綿大雨,天色終於放晴,又可回復山野遊。一直以來,都有參考已故行山前輩陳伯的專輯,今天決定按照他的「河馬腹地探群山」篇,一遊錦田大欖涌群山。由凹頭出發,依次遊走蠔殼、掌牛、井坑、四排石、和白水嶺群山,然後循引水道車路下走河背。昔日的浮沙碎石險徑,現在大部份已成為大欖涌郊遊徑的梯級,變得易走得多。雖然所有山峰都不過三百米,但不斷的上山落山,對體力也是個考驗。

由凹頭迴旋處的山腳馬路旁,留心樹叢間的一處隱蔽路口,豎立著表示地底高壓電纜的紅色警告牌,這兒便是登蠔殼山的起點。沿此小徑小心上走至開揚處,便可沿脊直上蠔殼山。此山只有百多米高,不用半小時便來到山頂。一登臨便被那山頂的小廟所吸引。此小廟真的很小,高不及腰,是用青磚水泥建造的。廟內沒有神像,也不像有人常來參拜。事後閱讀朱維德前輩的「舊貌新顏話香江」,也沒有提及這小廟的起源,究竟此廟建於何時,何人所建,又為何而立,看來真是個謎。

蠔殼山雖不算高,但站立山頭,可全覽整個元朗錦田一帶的平原景色。看著縱橫交錯的高架公路,聳立在片片漁塘畔,形成強烈的新舊對比。遠眺元朗新市鎮,更是高樓林立,昔日元朗大平原的景象,已不可復見,真是唏噓。回望山頭,發現有不少壕溝,是不是舊日的軍事設施,就有待考據了。

離開蠔殼山,望著前方的掌牛山進發。沿脊先下降至山坳,然後直登山頭。據說此帶山野曾是牧牛種田的地方,現在已成為野外定向的活動熱點。由此回望蠔殼山,便可領會山名的由來。這兒一帶也有頗多崩塌的黃土坡,遠看還以為是人工的長城呢。

稍事休息,繼續上路,又要沿脊下降至山坳,經過一株有趣的迎客松,便轉上向井坑山走。踏過頗崎嶇的山徑,終於接上山嶺上的大欖涌郊遊徑,亦代表艱苦路段的終結,接下來已是較易走的山徑。經過山旁的一些有趣沖溝,步過井坑山,來到小涼亭,正好讓人來趟大休,以便回過氣來繼續漫長的山嶺行程。

接下來的路,由於已變成郊遊徑,一些陡斜碎石山坡,已築成石級,否則難度會高很多。不過在山嶺間上上落落,仍是頗費氣力,途中也沒有撤離路線,所以也要有心理準備,要走畢全程。經過四排石山和白水嶺,便是下山的路途。雖然是不斷下走,但路程也不短,幸好沿途也有不少樹木遮陰,偶然也可遠眺附近的山谷風光,走來也不覺悶。

在郊遊徑上走了近兩小時,終於下降至麥徑交匯點的林務車路。此處雖是郊遊徑的終點,算是四通八達,但其實無論往那個方向,都還有走好一段路,才能接上交通工具。選擇了最易走的方向,沿林務路轉上山腰引水道車路,直往河背村下走。沿途還可回望剛走過的四排石山的山嶺,正好為剛才在山上的遊走來個回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