輕輕鬆鬆大欖涌

11/7/2009 - 天晴

來到周末又打風,見天文台預告下午才有風雨,於是早上便到大欖涌水塘走走。選走這路徑,貪其即使下雨也可輕鬆地走,豈料全程除了洒過一陣微雨外,竟是藍天白雲相伴,真有點喜出望外。由掃管笏天后古廟出發,經程屋村上走至大欖涌水塘小壩,接上小徑到主壩,從不同角度欣賞這建築。續繞水塘至吉慶橋,沿元荃古道過山坳破廟後,接走一條非常闊落但並不開放的車路,於途中發現相當有創意的祭祀關帝場所。最後接上村徑出南坑村,以南坑排的天后宮為終點,來個首尾天后呼應。

行程起點為掃管笏村,從屯門市中心可乘坐43號綠色小巴直達村前的天后古廟。掃管笏村歷史悠久,其名字早見於明粵大記及清新安縣志,當時分別被稱為掃稈鬱和掃管鬱,至今已有超過三百年的歷史。此處分別有陳、李、程三姓建村聚居,並各建宗祠,其中在天后廟旁的桂馥堂陳氏宗祠,較具規模,既有牌坊,亦有小小風水池,保留鄉村味道。據考古所知,掃管笏一帶也曾發現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碎片、漢代銅錢陶器及明代墓葬等遺跡,可見很早已有前人在此活動。

從天后宮和桂馥堂出發,步過村前屋舍,繞村後水泥小徑,直引入掃管笏新村。此處為程姓村民聚居,因此亦被稱為程屋村。過村後接上車路,可直上走至大欖涌水塘的副壩,接繞山小徑直達主壩。大欖涌水塘為全港第四大水塘,儲水量為二千萬立方米(前三位為萬宜水庫(二億八千萬立方米)、船灣淡水湖(二億三千萬立方米)、和石壁水塘(二千四百萬立方米)),為二次大戰後興建的第一個水塘,於1957年建成,是當時最大的水塘。此水塘位置原為大欖涌山谷,谷中的小山頭,已成為今天所見的湖中小島群,亦因此令大欖涌水塘得到千島湖的美譽。當然千島是誇大了,真實數字相信也只有十多個,可見文人多大話,不過此數已足以構成湖中群島美景,成為此水塘的特色。至於水塘主壩,高150呎,是當時全港最宏偉的混凝土水壩,現在可分別踏足壩上、壩底及壩旁,從不同角度欣賞這建築,感受其雄偉,相信如遇上排洪日子,氣勢定會更壯觀。至於水壩下的山谷,就是大欖懲教所的所在,這懲教所屬於低度設防院所,相信因此可以容許遊人由大欖涌村穿過其範圍而前往水塘遊覽。

離開主壩,沿林務車路朝田夫仔方向,繞著水塘走。途中也有一些較開揚的位置,可俯瞰水塘景色,只是由於位置不高,未能感受千島湖的氣勢。途中有分岔小徑可走至湖中的百米小山頭,原想可較近距離看湖中小島,可惜山頂只有一座大山墳,而四周已樹木叢生,令人難賞水塘了。步回林務車路,續往前走,終於來到水塘東北盡頭的七渡河河口上的吉慶橋。此處為古時往來荃灣和元朗之間的要道,不過如今此功能已不再重要了。

稍事休息,繼續行程,沿林務車路再走一段,便轉右按元荃古道路標,朝南坑排方向走。沿溪前行,踏上山坳,便見路旁破廟。廟雖已破,但內裡一眾神像仍似有人供奉。越坳下走古道,可直達南坑排,但只走了一段,便見路旁有石級分岔路。雖有「路不通行」警告牌,但見石級相當完整,山徑亦開揚,於是離開已曾走過的古道,轉踏石級上走,只需兩分鐘,便登上平緩山頭,再前行已是車路,可下走大樹下。在兩旁大樹伴隨下沿車路輕鬆下行,不期然對這闊大車路的興建目的感到疑惑,轉眼間來到一連兩道的大水泥路障,方知這道路並未開放。至於另一分支路亦已設有大閘,閱讀閘前通告,似乎這一帶是廣深港高速鐵路工程的一部份,詳細情形則有待考據了。不過在閘口前用作路障的大圓管,內裡原來放置了關帝神像,受人供奉,這種有瓦遮頭的祀奉場所,頗有創意,相信定是工程人員的傑作。

繼續下走一會,便可左轉入村徑,經過村舍,來到南坑村,穿過牌坊,直達大棠路。結束行程前,順道走訪鄰近的南坑排村天后宮,由行程起點的掃管笏至此,皆以天后為主要供奉神衹,足見其在鄉郊居民心中的地位,亦難怪天后廟的數目居全港廟宇之冠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