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浪群村拾遺

29/11/2008 - 天晴

最近在西貢大浪灣大圍村,無意中看到上天之門,方發現走過無數次的「西灣亭-吹筒坳-西灣-鹹田灣-大浪坳-赤徑-北潭凹」熱門路線,沿途其實也有不少事物常被忽略。於是趁下周日「西貢地貌行」活動中,將有三千人要踏足這勝景路線之前,先去欣賞沿途美景和享受一下寧靜的沙灘,並對這一帶幾條的村落,嘗作探遊。

今次行程的路線,不須多作介紹。沿途的優美景色,由初段的萬宜水庫,至大浪眾灘,蚺蛇雄姿,到最後的赤徑石灘,可說是勝景不絕。這些景色,最好當然是透過相片去表達,因此在此省略,集中介紹村落的歷史和現貌吧。

首站是大浪西灣,現今是露營及渡假勝地。一大清早已有遊客在海邊餐廳,邊賞海浪邊悠閑地享受早餐,相當寫意。據西貢區議會出版的「西貢風貌」一書中提到,西灣村全村姓黎,來自東莞,開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,村民以農耕捕魚維生,全盛時全村約有二百多人。據說以前這兒也有一座天后廟,可惜後因全村在上世紀初期,經天主教神父到來傳道,而變為信徒,因此有關的民間信仰已消失,有關資料,亦難已考據。至今大部份村民已遷離,只餘下方便遊人的小店,提供飲食及出租村屋,並保留著村內的一所海星小堂,可惜今次錯過了沒有探遊,倒是看到路旁的昔日水井、和一些已被廢棄的村舍。

接著是到大浪灣,這兒共有四條村落,包括大圍村、林屋圍、張屋圍和近海邊的咸田村。據說這幾條村已有二百多年歷史,部份村屋亦有逾百年歷史。大浪群村,曾有六、七百名村民居住,分屬不同姓氏,包括姓湛、張、黎、戴、孔、林等。其後不少村民前往外地謀生,其餘亦陸續遷走。到了今天,除了近海邊的咸田村和仍有士多營業的大圍村外,其餘林屋圍和張屋圍皆已荒廢,不少村屋亦已倒塌,漸被大自然所吞噬。

四村中,以大圍村規模較大,亦為大浪灣鄉公所所在。十九世紀時,天主教神父到來傳道,並於1867年建成聖母無原罪小堂。現存的小堂為1931年間建成,據說在日治期間,為東江縱隊屬下港九獨立大隊的駐紮地,現已被列為第三級歷史建築(參考:夏其龍所作的「香港傳教歷史之旅 - 碗窯、汀角、鹽田仔」)。可惜小堂大門鎖上,難以入內欣賞,只能在入口看看「上天之門」了。

至於林屋圍,較近蚺蛇尖山邊,地圖上亦顯示村後有小徑上走蚺蛇坳。由大圍村往林屋圍,初段小徑已被樹叢掩蓋,但可踏過草坪,然後接上水泥小徑,經過「坑仔陂」小水壩,翻過山坳,便來到一所只剩外牆的廢屋。由於破爛牆壁有隨時倒塌的可能,在其下走過時,也得萬分小心。大門已塌去一半,但仍看到「□愛□□」四個大字,未知是否和教會信仰有關。再往前走,經過8號屋,見有小徑繼續朝山邊叢林走,由於今天的目的只是探村,未有打算登山,故此沿徑前行可否直通蚺蛇坳,須留待他日來考證。至此循原路走回大圍村,至於餘下的張屋圍,規模較小,未有往探遊了。

至於赤徑,位於麥徑主道,亦有青年旅舍和露營的大草坪,所以假日都會有不少遊人走過。但行山徑旁的村落,卻常被人遺忘。赤徑村為雜姓村,由范、趙、李、王、鄭五姓的客家人組成,已有超過二百年歷史。和大浪群村一樣,天主教也曾到此傳道,至今仍有一所始建於1867年的聖家小堂,昔日東江縱隊亦曾以此為基地。探遊當天,似乎有工程在進行,未知會否是復修,從而重現昔日的光輝。此外,村內的屋舍,雖已無人居住,但仍保持得不錯,除了寶田家塾和大門上有「天水流芳」石額的青磚屋外,還有「神父樓」,都相當有韻味。

今趟探遊幾個村落,看到不少以往行山時忽略的景物。細想昔日幾百人居住的村莊,到今天已變成十數村民的郊野,不無感慨。至於大浪赤徑兩所始建於1867年的教堂,今雖已被廢棄,已足見十九世紀時教會的傳道足跡,是何等無遠弗屆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