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澳端午再遊涌

28/5/2009 (農曆五月初五)- 時陰時晴

去年在斷水斷陸路交通情況下,首次看大澳的端午龍舟遊涌活動,今年天氣好得多,不但吸引不少遊客,亦有博物館及學校舉辦活動來考察這非物質文化遺產,加上記者及電視台來採訪,場面相當熱鬧。今年重遊,補回一些儀式(採青、收龍)的紀錄,亦對活動作多一點瞭解,可惜還是錯過了喝龍部份,有待將來再續吧。

如去年一樣,參與龍舟遊涌活動的其中兩隊艇會(鮮魚行和合心堂),已於初四早上接神至龍躉,只有歷史最悠久(超過百年)的扒艇行,仍維持著初五早上才往接神。出發接神前,艇會成員先往採青,然後舉行喝龍儀式,用生雞雞冠血加酒,洒在龍船身,然後貼上神符,以示喚醒神龍,為龍船帶來生氣。這部份儀式,遺憾地錯過了,只能事後看到儀式中所用的生雞。幸好還有機會看到其他參與比賽的龍舟隊,前往楊侯廟後的山邊採集茅草,以及繫在龍頭的過程。

如去年一樣,扒艇行先後到楊侯廟、新村天后廟、關帝廟、及洪聖廟迎請四位神衹。今年由於天氣不錯,加上有博物館及學校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考察活動,因此伴隨的旁觀者隊伍倒也熱鬧。按照傳統,每次龍舟及神艇通過河道的小橋時,所有人都不可停留在橋上,以免褻瀆神明。今年由於潮漲,更要打開大橋才能讓神艇駛過,這倒是去年沒有的。

完成接神,扒艇行便匯同鮮魚行和合心堂的龍舟神艇,進行遊涌。三艘龍舟以扒艇行先行,鮮魚行次之,合心堂最後,各自拖著神艇遊走河道,進行安撫水中幽魂、潔淨社區的神衹遊涌儀式。據說以前遊涌過程長得多,但現在由於幾條涌都已建了不少棚屋,河道太狹窄了,龍船神艇過不了,因此便簡化了,約半小時便完成遊涌。

享受過午膳後,三艘龍舟便在扒艇行的神艇前進行表演,然後接受扒艇行的旗幟,再以扒三逢的形式以示多謝。表演雖不帶競賽意味,但大家都相當投入,增添不少氣氛。

到下午一時半,便開始送神,先是楊侯,之後是天后、關帝,最後是洪聖。值得留意的是洪聖神像也是在關帝廟上岸,之後由艇行成員步行送回廟去,而龍舟亦在此便離開。其中扒艇行和鮮魚行的龍舟更直接回到楊侯廟,進行收龍。各艇手把龍頭龍尾拆下,然後將龍舟推上岸,收藏於廟後的棚內,留待第二年的活動。

關於大澳遊涌的介紹,除了張兆和、廖迪生兩位教授所著的《香港地區史研究之二:大澳》一書,原來還有一本1985年的學術文獻,為Dr. Yoshiro Shiratori編的《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Hong Kong》,介紹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香港龍舟活動。此書由日本學者編寫,並以英文出版,作為香港人難免有點汗顏。除了詳細的大澳遊涌介紹外,還有提到長洲、鹿洲、及東涌的一些龍舟活動,都頗有遊神味道,可見龍舟遊神的活動,也不單是大澳獨有,只可惜到了今天,似乎只有大澳的活動仍得以傳承。其中關於「長洲島的龍舟祭」的文章,已被翻譯在渡邊欣雄所著(周星譯)的《漢族的民俗宗教》一書中,可以一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