涌沙頂上看珓杯

26/6/2011 - 天陰、有驟雨

雷暴警告下,選擇由大灘經獅地、涌沙頂和爐仔石往海下。除了俯瞰大灘海和海下灣的景色外,途中還探遊珓杯石和斧頭石。至於爐仔石山頭,未見爐仔或驢仔,只有一群野牛在此覓食。行程本相當輕鬆,但起步不久即遇大雨,結果在獅地山野,呆坐半小時來避雨,而之後的山徑也變得盡是泥濘,令人走得費勁。

從大灘至海下,可走沿海的郊遊徑,但略嫌沉悶,於是選擇上走山嶺而行,既可俯瞰海灣景色,亦有奇石可賞。由大灘巴士站出發,在高塘下洋村旁車路口,已見1968年所立的公眾橋碑,可惜碑已半裂,部份已消失了。沿車路下走大灘,經過村內李氏祠堂和一些已屬外籍人士居住的村屋,便踏上沿海岸的郊遊徑,走至海灣的另一端。在此覓分岔山徑,離開郊遊徑,登山上走獅地。

走至半途,已見大片烏雲湧至,籠罩大灘海,令人有風雲變色之感。見此情景,馬上在半山尋找可小休的空地,剛覓得並坐下時,大雨已至,一時間大灘海變成白茫茫一片,而對面的蚺蛇尖,亦消失於雲霧間。持傘靜坐近半小時,雨終於停了,而蚺蛇尖亦再重現,於是繼續行程,沿山徑步上獅地測量柱。

離開獅地,繼續上行,原本易走的山徑,因雨後變得頗為泥濘,加上兩旁樹叢盡濕,在其間穿梭一會,便弄得全身濕透。令人驚訝的是沿途還有不尖蛛網,竟不為大雨所摧毀,只是沾了些水珠,足見其柔韌。接近山頂時,回望獅地,原來其山頂也頗為平坦的,而大灘仍藏於海灣內,相當寧靜。踏上涌沙頂,是大片平地與及破損的觀景台。在此眺望塔門和高流灣之間的海峽,景色倒也不錯。雨後雖未放晴,但視野也算清晰,除了扁平的東平洲外,大鵬半島群山也盡入眼簾。由此朝海踏小徑稍往下走,便可見山坡上奇特的珓杯石。此石一分為二,外彎內平的形態,和求神問卜的珓杯有點神似,難怪被人稱為珓杯石。此石約為四米,雖不算高,但屹立在翠綠山野間,相當突出,加上有海灣景色作背景,絕對值得到來欣賞。從石旁有山徑可下走海邊的郊遊徑,但由於要繼續走山嶺,於是步回山頂,踏主徑下山。

下降至樹林區,接上水泥小徑不久,但轉走右邊山徑,穿越樹叢,上山沿脊走。過了兩個山頭,來到爐仔石對面的山頂,稍往左走進草叢,便可見得另一扁平屹立的巨石。遊人以其形態,取其名為斧頭石,但相似與否,則要自行決定了。下走山坳,接上對山山徑,步上山坡,便來到爐仔石的山頂了。此一帶相當平坦,但草坪地帶聚集了一群黃牛,不便打擾,只好往旁邊的泥地石頭間休息。

此處景色怡人,除了俯瞰前方的灣仔半島外,還可欣賞左邊海下灣和平躺於其中的串螺角咀及銀洲磨洲三小島,及右邊有蚺蛇尖為背景的大灘海口景色。和三小島遙對的灣仔半島岬角,地圖上稱為三抱石,但在塔門聯鄉太平清醮中,則稱為三磨石灣。據說由於銀洲磨洲三小島,形態似磨刀石,故前人稱對岸海岬一帶為三磨石,只是後來轉化為三茅石,以至現今的三抱石吧。提到地名,原來海下灣以前被稱為Jones Cove, 而南風山(大嶺墩)則為Goliath Hill,相信皆為英軍二十世紀初來到時所採用的地名,只是意義為何,則不得而知了。

從山頂稍往下走,便可看到整個海下灣景色,連那曾極度超支幾乎難產的海洋中心也出現於灣畔。灣外稍遠處為漫長的黃竹角咀半島,為海灣形成一道天然屏障。由此可直接下走海下灣,但以前曾走過,於是步回山頂,取道東邊的另一山脊,下走攔路坳。途中可從另一角度欣賞海下灣及延伸出海的半島小島,和另一邊廂的南風灣沙灘景致。下降至山腳,接上水泥小徑,便是輕鬆路段。由此步經海洋中心、昔日石灰窯、和翁家祠前熱鬧的士多小店,便來到小巴總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