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西合璧賀譚公

24/5/2007 - 天晴

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譚公誕,雖然在香港以這位海神作為主神祭祀的廟宇不多,但位於筲箕灣的譚公廟,仍深受漁民供奉,每年誕期都會有所慶祝。由於同日是佛誕,被列為公眾假期,因此譚公誕亦漸受注意,特別是在東大街舉行的巡遊活動,更受旅遊發展局所推介。譚公的起源沒有確定的說法,據華人廟宇委員會的簡介,譚公是元朝人,十二歲得道,能替人治病和預測天氣變化,所以為漁民所信奉。基於這個說法,不少花炮和神壇的譚公像,設計雖各有不同,但都是以小孩造型為基本。

慶賀活動以中西合璧為主題,雖有銀樂隊和芭蕾舞表演,亦有小型飄色,但主要賀誕團體還是以舞龍舞獅為主。除了傳統的龍獅外,更有較少見的麒麟、金獅和貔貅,加上功夫表演,難怪吸引不少遊人來趁熱鬧,亦有街坊一早擺定摺椅在路旁,等待欣賞表演。賀誕活動,十分熱鬧,不過略嫌旅遊化,反少了傳統風俗味道,這也算是城市化的代價了。

(後記:譚公和天后同是海神,而且天后在香港的普及程度高得多,但一直不明白為何在筲箕灣的譚公誕比天后誕來得受重視和熱鬧。後來翻閱書籍,有此解說,不妨一引。由於筲箕灣位置接近大廟,而那兒有最古老的天后廟,因此吸引了鄰近漁民在天后誕那天去賀誕,難免分薄了善信,減低了筲箕灣誕會的熱鬧。此外,譚公源自惠洲,而不少筲箕灣居民亦是來自惠洲,自然對家鄉的神祇更為重視,加上香港只得幾間譚公廟(按:除筲箕灣外,還有黃泥涌、香港仔、大埔和東平洲),因此賀誕日亦吸引其他地方的善信同鄉,齊來慶賀,使場面十分熱鬧。此外和筲箕灣的打石工業衰落亦有點關係,詳情可參考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所編的「考察香港」一書中,學者黃佩賢的「漁村今昔—筲箕灣的變遷」文章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