吊燈籠下廢村遊

25/12/2008 - 天晴,有煙霞

吊燈籠是東北區最受歡迎的山峰,除了東西南北皆有登山路線外,亦可俯瞰印洲塘的海灣景色。此外山下亦有一眾村落,包括慶春約七村,雖然差不多已全部荒廢,但仍保持著村舍舊貌。今天雖然煙霞頗大,令印洲塘大為失色,但正好走走廢村,由九擔租、蛤塘、小灘、荔枝窩、梅子林,到已被叢林掩蓋的阿媽笏,一次過串遊,相當不錯,只可惜小灘的蘆葦海已消失,美景難再,連每次碰到的野牛群也失去影蹤了。

九擔租 - 此村位處淺谷,村民李姓,一排整齊並尚算完好的村屋,規模雖不算大,但為東北郊遊必經之路。

登山路線仍是首選的南路,貪其路線清晰開揚,從烏蛟騰至山頂只需約一小時。沿脊上,可俯瞰丘陵起伏的山野,亦可細賞印洲塘的秀麗,是東北區登山的不二之選。山腰位置,有正在施工中的流動通訊新基站,相信定可改善這一帶的流動網絡的覆蓋,只希望這科技設施不會為大自然郊野帶來太突兀的景致。下山走北路往蛤塘,可順道廢村。

蛤塘 - 此村藏於吊燈籠北面山腰,從山頂也看不見村蹤,環境相當清幽。幾排村屋,規模也不小,可惜不少已塌毀,唯獨范氏宗祠於近年重修,內有重修捐助者碑記,成為村內最完好的建築。村前有水泥路可通往鄰近的梅子林,亦有小徑直下小灘。

小灘 - 這兒的漁塘、蘆葦、紅葉、村屋倒影,成為攝影的絕佳題材,因此差不多每年必來一兩次。現在已被整理過,蘆葦消失了,漁塘堤岸的荊棘亦被清除,變成開揚大道,路易走了,但景觀已大不如前,只得村屋一所,難覓好構圖了,相當可惜。每次在堤圍上碰見的牛群,今天亦消失影蹤,看來牠們也感受到這些變遷。在堤壩路旁,發現1968年的「修路小引」石碑。曾經過這兒無數次,竟從未看見,足見以前對這些東西未感興趣時,真的會視若無睹呀。

荔枝窩 - 慶春約(包括荔枝窩、三椏、梅子林、蛤塘、小灘、鎖羅盤、和牛屎湖)中保持得最完好的客家村落,村前的魚籐、村後的風水林、和協天宮鶴山寺,提供了不少旅遊景點,加上小瀛學校前廣場的雞粥檔,難怪成為郊遊大休最佳地點。曾被偷去獻供器皿的協天宮,現在已安裝了閉路電視,真有點神仙也自身難保的感覺。從紫氣東來,到西接祥光,加上西門樓八達徑,讓人可細遊客家村居,雖有不少人對翻新的圍牆頗有意見,但畢竟帶來一點新氣象,總比一片頹垣敗瓦好。

梅子林 - 從荔枝窩沿水泥小徑上走約十五分鐘,便來到梅子林。此村雖已被廢棄,但部份村屋尚算保持得不錯,加上村前的遊樂設施,令廢村仍保持著點生氣,相當特別。按指示牌環山走一段,便見問路石,上走經百鳥歸巢穴,來到分水凹,一看民國九年的修路碑,見證這條連接荔枝窩村至沙頭角東和墟的大路。

阿媽笏 - 從分水凹到烏蛟騰,途經阿媽笏小村。此李姓村位於山谷中,曾有梯田果園,可惜已荒廢多年,村屋已塌毀,頹垣藏於樹叢間,遊人途經也不易發現。據司馬龍的《新界滄桑話鄉情》中記載,這兒曾有小型天后廟,可惜已難尋蹤影,更遑論罕見的鯉魚浮雕溢水口牆飾。

烏蛟騰 - 原名為烏蛟田,在附近一帶的問路石或路碑皆見此名稱。這兒算是東北地區較多人居住的村落,除了有車路直達外,還有小巴出大埔,因此亦成為遠足路線的起點或終點。此地區分別有老圍、田心、河背等村,而其中老圍祠心路旁的四所祠堂,維修得很不錯,足見村民對宗族聯繫的重視。其中三所宗祠為李姓,可見這地區的村民以此姓佔大多數。原想深入河背村探索,可惜村狗相當熱情,只得引退,留待他日再遊。